whatsapp中国能用吗?-whatsapp国内能不能用

telegeram

  

hi,我是艾米粒,超级妈咪一枚

陪伴孩子长大,需要靠谱好方法和全球好资源

在这里你都能找到

个人微信:kidmadeto1010 敲门暗号:童年智造

  

  文丨私家绿

  来源:教书匠在美国(ID:usayanglaoshi)

  相信所有老师和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同样的学习任务布置下去,有的学生能够立刻投入到任务中,不一会儿就完成了;而有的学生却无法专注,东摸摸西摸摸,效率很低。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孩子却宁可做不完也要“磨洋工”呢?除了各人专注力的差别以外,说到底就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

  时间管理,听起来像是成功人士才需要学习的东西。其实,任何良好的习惯,都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时间管理能力也不例外。

  

  市面上有很多写给大人看的时间管理相关书籍,却很少有写给孩子看的。不过,其实孩子比大人更需要进行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因为当你变成大人后,事情只会更多,等到那时再从零开始学时间管理,恐怕会非常吃力,而且年纪越大,坏习惯的顽固性就越强。

  前不久,一个美国妈妈给我们安利过一本专门写给小读者看的时间管理书籍——《See You Later, Procrastinator》(拖延症再见)。

  很多道理跟一些写给大人看的时间管理书籍是相通的,只不过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非常童趣的方式,把道理讲给小读者听。

  

  这本书中讨论的不只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还详细介绍了其他一些孩子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管理问题,比如:如何保持房间整洁。今天我们就只重点来看一下时间管理方面的内容。

  先上一张小绿看完书中讨论时间管理的内容后,做的读书笔记图吧!

  

  Motivation|激励

  对于所有拖延症来说,最难的莫过于迈出第一步。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开始一个任务呢?除了懒惰以外,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完美主义在作祟。

  有的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完美,以至于如果没有把握能把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我们就不想要开始。然而一件事情拖得越久,你能够把它做得完美的可能性就越低,那么你就更不愿意开始。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很多小朋友还有大朋友犯拖延症的一个原因。

  所以每次要开始一个任务前,take a chill pill,冷静一下放轻松。不要想这个任务要多久才能做完,怎么样才能做得完美。对自己说:我先来做一会儿,20分钟、10分钟,哪怕是5分钟都行!

  最重要的是,现在就开始,而不是等到你觉得“完美地准备好了”以后才开始。降低心目中的标准,不要一开始就奔着完美去,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靠近这个目标。

  如果孩子不是因为太过追求完美而迟迟无法开始任务,要怎么样才能说动他们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来点精神喊话pep talk鼓舞士气了!引导孩子回忆某一次成功的经历,可以是球场上绝地大反击的一次补射,可以是玩游戏刷新纪录,或者是成功挑战了一个新的尝试……

  

  让孩子口头描述一下当时的那种喜悦与满足,趁机点题问孩子:成功的感觉是不是特别棒?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后,这样点拨他们:如果我们把任务清单上的一件事情做完了,也会感受到相同的满足和喜悦。当你觉得无法开始,或者虽然开始了但是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回想一下这种喜悦与满足。

  打完了鸡血,确保了开始任务的积极性,还需要让孩子自主选择一些合理的奖励作为完成一个任务的犒劳。一般我们会把奖励分为两类:一个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为了劳逸结合的阶段性奖励,另一个是在完成任务后的事后性奖励。

  阶段性奖励可以很随意,甚至不一定非得是物质上的奖励。可以是一个5分钟的休息时间,可以是和爸妈的一个击掌或者拥抱。熟悉番茄工作法的朋友们都知道,番茄工作法就是【工作25分钟+5分钟奖励时间】的模式。但是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专注学习25分钟可能还是太久了,可以酌情缩短这个时间,增加休息次数。

  事后性奖励则必须是能让孩子心动的,最好由他们自己来选择,但也不能坐地起价。可以先给孩子一些你能接受的选项。

  下面这些选项,家长们可以作为参考来看看:

  ?? 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哪怕已经看了很多遍)

  ?? 给你喜爱的体育活动置办新装备(e.g. 新球衣、球鞋)

  ?? 和家人外出游玩(e.g. 公园、博物馆)

  ?? 去朋友家玩(尤其是那些平常不容易见到的朋友)

  ?? 获得一些在家里的特权(e.g. 在床上吃早餐)

  ?? 让妈妈做一顿饭全是你喜欢吃的菜

  Reminder|提醒备忘

  谁都有健忘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应该从对琐事的记忆中解放出来,更多地用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怕忘记自己该做的事情、该交的作业?两种方法来帮助你提醒自己:视觉提醒(visual reminder)和计划簿(planner)。

  

  视觉提醒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都是一些我们最熟悉的土办法。比如在手掌上写你必须记得要做的事情,因为你肯定会看到你的手。

  如果做这件事情的地点是固定的,你还可以在做事地点贴便签条来提醒自己。比如在冰箱上贴便签条提醒自己睡前喝牛奶,那么你每次经过冰箱都会看到这个提醒。

  为什么推荐这些土办法给孩子呢?因为孩子不像我们有智能手机这么强大的工具,有那么多效率管理的app可以选择,而且孩子更适合土办法,因为它们直观、简单,便于实施。

  

  Planner计划簿对我们大读者来说肯定不陌生了,很多人在工作还有生活中都会使用到计划簿。最常见的是周计划簿(weekly planner),以周为单位,记录每天要做的事情,并且做周小结。

  

  但值得注意的是,计划簿是为了方便你分配并且组织各项活动时间的,不是用来浪费你的时间的。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计划簿做得好不好看并不是很重要,所以跳出这个迷思,才能更好的把计划簿运用起来!

  

  告诉孩子,像这样简单记录一下就行了,不需要其他过多的装饰。如果任务完成后确实有空闲时间,孩子可以装饰自己的计划簿,作为一个兴趣爱好。

  

  写周计划的时候,我喜欢用铅笔。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些事先做好的安排总是会因为实际情况而再做微调,这时候用铅笔写上去的计划就很容易修改。而且计划便于修改也有利于降低我们的压力值,设想一下,如果你的计划是设计得漂漂亮亮很难修改的,万一实际情况没有按照计划那样发生,是不是让人觉得很沮丧?

  除了纸质的planner,现在有很多手机/平板应用也有这样的功能。推荐给大家一款专门针对孩子设计的planner应用:kids week planner。

  

  这款应用比较适合年纪小的孩子。应用里已经内置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事件:吃饭、洗澡、上学、玩游戏,直接点击相应的图标,拖拽到你想要的日期就行,点击事件还会有萌萌的音效。

  除了这些常规事件,孩子还可以通过添加照片或者文本的方式,创建属于自己的特别事件,并添加到周历当中。这款应用能帮助孩子安排自己的一周,并学习日常规律的作息。

  Priority|优先顺序

  长长的任务清单,是先开始做最难的任务,还是先开始做最简单的任务呢?

  先开始做最难的任务,那么剩下的任务都会显得很轻松。先做最简单的任务,就容易展开工作,很快尝到收获的喜悦。所以答案显而易见:不管是最难的任务还是最简单的任务,just do it!

  现在就开始,无论选择谁,都是成功的一半。

  Break it down|大事化小繁化简

  当某一项任务非常耗时复杂,想要一鼓作气把它做完往往不现实。这时候就需要把大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或者几个步骤。每次只着眼于其中一个任务或者步骤,专心去完成。

  举个例子,美国小学的Black History Month(美国非裔历史学习月),高年级的学生总免不了要做相关的研究/读书报告。

  假如有一个大任务是做一个关于马丁·路德·金的报告,那么首先我们可以先把这个大任务分解成: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设计海报/ppt—练习报告演讲内容,这样四个分级任务。

  如果这样分完还是觉得分级任务依然很庞大,可以再继续分解成更小的任务/步骤,直到任务细分到你有信心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See You Later, Procrastinator》讲述少儿时间管理之外,平时在家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时,家长们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1、以身作则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如果你自己能成为一个有良好时间管理概念的父母,那么你的孩子也会耳濡目染。

  2、判断需求和欲求

  孩子处理不好各类事情之间的轻重缓急,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分辨什么是自己的需求(what I need)?什么是自己的欲求(what I want)?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试着将自己如何区分生活中的需求与欲求讲给孩子听:“我也想看一会儿电视(欲求),但是我得先把碗洗了(需求),因为如果等会儿再洗,污垢就会很难清洁。”

  等到孩子大一点了,甚至可以跟孩子玩游戏来判断什么是需求,什么是欲求。随便讲一个事物,让孩子说说这个事物对于他来说是需求还是欲求。比如吃午饭是需求,吃冰激凌就是欲求。当孩子判断某样事物是欲求时,试着让孩子想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样事物会变成需求。例如前面提到的冰激凌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需求呢?

  3、帮助孩子建立日常规律

  规律的生活节奏让孩子有安全感,他们喜欢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机会去公园玩,什么时候可以看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这样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值得期待的小幸福。

  对于比较大的孩子,可以跟孩子共同制定生活作息表。对于年纪还小的孩子,就需要依靠一些视觉上的提醒。你们可以在网上搜索kids routine chart,会找到许多有意思的方法哦!

  

  ▲ 用晾衣架来表示任务是否完成的门挂式任务清单。

  

  ▲ 用磁铁做开关的任务清单。

  

  ▲ 巧用尼龙贴的任务清单。

  4、教孩子要有时间观念

  每隔半小时到一小时,孩子需要自我检查、总结一下,现在这个任务进展得如何,效率是否过关。

  对于还不会读时间的小朋友,可以在钟面上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时间段,来教授不同时间有不同的任务这一概念。

  

  5、排除干扰因素

  影响孩子学习效率的干扰因素分为两种:内在干扰和外在干扰。

  外在干扰指的是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干扰因素:声音嘈杂、房间凌乱没有地方学习、光线不够充足等等。

whatsapp中国能用吗?-whatsapp国内能不能用

  内在干扰指的是引起孩子效率低下的自身因素。例如孩子无法延迟满足——做作业做到一半想看绘本,就立刻跑去看绘本了。排除内在干扰比排除外在干扰难得多,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巩固。

  

  在这里想再次给各位大读者、小读者安利一下番茄工作法。我本身也是个注意力不够集中的人(强烈怀疑自己有ADHD),常常一件事情做了一半就跑去做别的事情。但是通过番茄工作法的训练,半途而废的情况改善了很多。

  不过要怎么做的呢?

  

  首先番茄工作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在一个番茄钟(通常是25分钟)的时间内,只专注做同一件事。如果期间开了小差,想要去做别的事情,则视为一次中断。

  每次中断出现时,记录下来中断的原因,每一个番茄钟结束后,统计一下中断次数,并分析一下原因,以此自诫,争取下次做得更好。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我在番茄钟工作时间内的中断次数也慢慢减少了。

whatsapp中国能用吗?-whatsapp国内能不能用

  希望这些方法对你,对孩子都有用哦!

  声明:本文作者小绿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士,美国双语教育学硕士,现职加州公立小学双语教师,有趣、有爱、有料的原创公号“教书匠在美国”(ID:usayanglaoshi),本文已获授权得转载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telegeram安卓下载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