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金智秀,韩国卢浮宫

telegeram

  

卢浮宫金智秀,韩国卢浮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每年4月,米兰城的太阳照常在7点升起,一直到晚上8点才缓缓落下。

  4月的傍晚,米兰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背着各式各样环保袋、里面装满资料的参观者,一批又一批搭乘地铁前往米兰大教堂、Brera 区或充满了年轻气氛的Lambrate区。

  

  今年的米兰设计周于4月4日至4月9日期间举办,拥有超过2000场大小展览及活动,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观展人群,小偷也倾巢出动,比任何时候都活跃!

  大部分展览都开至夜里10点。衣着鲜亮的人们奔赴那些隐匿在街巷里的俱乐部酒会,年轻人则握着啤酒或冰淇凌穿梭在一个又一个展厅、画廊和酒吧之间……

  

  在米兰设计周期间,看一场展排个把小时队再正常不过——短短6天时间,整座米兰城陷入全民看设计的狂热中,设计正以其难以估量的影响引导和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元素正在成为关注点——作为受瞩目的中国展,由来自杭州的设计品牌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与联合发起方——同样来自杭州的艺术商业地标项目远洋乐堤港,携中国传统元素竹、丝、土、铜、纸,在设计周上正式亮相。

  

|“融”5年展现场|

  “融”5年展,意味着沉淀5年的时间,意图用5种传统材质——竹、丝、土、铜、纸为主题,拜访超过30多个自然村落,2000多种材料,邀请50位独立设计师,进行一场结构,再创作,以此诠释中国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精神。

  对于品物流形、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来说,能够把热情变成自己的专长是一件奢侈的事——他依旧觉得很幸运,手工艺、材料、人、作品、杭州、米兰、余杭……都在这5年中慢慢发酵。

  

|张雷|

  但凡有思想的设计师,一定能感觉到,材料其实是有语言的,它们能构筑不同的生命,在光阴的长河里,有变化、有生长。

  张雷几年前去法国卢浮宫编竹子,他带领“品物流形”团队设计的宣纸椅子和余杭油纸伞已经从杭州走向世界,并且得了德国红点奖。同时,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米兰家具设计展SaloneSatellite殊荣的设计师。

  

|以乐堤港为原型的灵感花园|

  戴着诸多外界赋予的光环,该干活还得干活。在米兰设计周布展期间,张雷吃了不少苦头,比如12件展品被海光扣下,焦虑是可想而知的,还好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在开幕前一天清关……见到张雷的时候只觉得他整个人消瘦了不少。

|正在布展的张雷|

  如果一个物件能对人的心灵有所启发,能够唤醒人某种情感的延伸,张雷他们这几年的执着追求没有白费。

  5年的光阴,从“From余杭”到“融-Handmade InHangzhou”,再到“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肩负着作为各门类手工艺之间纽带的责任,把散落在民间的手工艺和精神气凝聚在一起。

  在眼下这个人人在讲大数据、资讯瞬息万变的时代,张雷走了一条不可思议、意义非凡的路。

  

【运河边X张雷】

  Q:在本次米兰展中,设计师展示了自己5年间的成果。5年来,融设计图书馆始终在探讨用自然的材料、手工方式来实现设计,这个主题会延续在以后的设计中吗?

  A:设计师重新根据当代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设计,并思考未来的传统。我们把整个过程叫做“融”。因此,融的作品,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设计师创新的原动力其实有两大方面,一方面就是知识,另一方面就是材料和工艺。好比水果和蔬菜,它是需要你看了之后再消化,消化之后再能产生出设计来。

  

  作品《龟》 设计师:范承宗

  受传统插秧竹制农具“莳田管”的启蒙,选用4种在地竹种:巨竹、麻竹、孟宗竹、桂竹,萃取4种竹材的生长尺寸极限,以电脑软体运算,创造尺寸渐变的一套竹盘,可盛装食物也可做为置物盘使用。龟是以现代化数位工具参与传统工艺制造过程与开发的一次创新尝试。

  Q:从杭州到米兰,选择用15张巨大的剪纸作品构成一座花园,有什么寓意?

  A:这次,将中国原创设计带到米兰,首选的艺术形式,我认为应当是具备中国文化传统的,而剪纸恰到好处地体现创作人所表达的感情,使观者在面对作品的同时,回归到对自我和自然的思考。另外,这个花园的原型远洋乐堤港坐落在杭州的京杭运河边,而我们的五年大展,也十分巧合地在米兰的运河边。

  

  作品《杭州凳》

  设计师:陈旻 “杭州凳”由多层竹皮制成,小巧而简约。它很好地利用了竹皮材料的弹性特点,既为使用者提供了恰当的舒适感,也表达了杭州城轻松而自由的气息。

  Q:在你看来,传统手作如何转化到当代设计当中?

  A:在融的项目中,设计师将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手工艺重新进行现代思考,然后将其带入当代设计。其实传统手作和当代设计并不冲突,关键在于设计师如何审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加以运用。

  

  作品《红》

  设计师:范承宗 以纤维聚合来看待竹材,并将其构成方式予以解构、变形与重组,用以实现红色的各种象征意义、想像与情绪,成为一件以竹材和烤弯塑形技术来表达红色的创作尝试。

  Q:你邀请了许多设计师参加本次展览,你是如何选择他们的?

  A:我们在选择融设计师最本质的一个标准就是,是不是独立设计师,他(她)的作品是不是真实的设计。真实的作品就是由内心而发、独立于自己设计理想或生活方式的作品,而非市场需求导致的设计,但这些设计不代表市场不需要,当大量原创设计出来后,市场会自由选择。

  

  作品《圆》

  设计师:范承宗,受传统竹管家具的“包管”工艺的启蒙,将单一竹管藉由立体切割达成造形的三种层次转换,三种截然不同的材料特质,被浓缩于极简的单一物件上。

  Q:你如何看待手作的未来?

  A:现代社会将会迎来传统精神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些传统手作里蕴含的价值。如今,也有许多艺术领域以外的力量参与到传统艺术的传承中来,提供现代的渠道和平台,这是未来的大趋势。

  

  作品《y BENCH》

  设计师:陈旻 y BENCH 的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条凳和板凳。它更轻盈,更内敛,更贴近寻常百姓生活。模块化设计也使得它更易运输和组装。它以简洁的榫卯结构自然地散发着竹材坚韧的特点和古朴的气质。

  Q:本次米兰设计周发布五年大展,和远洋商业合作的契机与背景是什么?

  A:远洋集团对艺术一直有独到的见解和深思。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传递艺术理念会成为重要的社会责任,而商业也会追求向艺术和文化的回归。

  

  作品《森林再造计划》

  设计师:骆毓芬 采用“竹包管”的意象,加以运用数位加工,以金属管呈现竹包管的文化精髓。主要希望借由材质及工法,呈现出自然生态中各生物的生活姿态。

  Q:在你看来,作为我们平时花钱购买设计师的手作物件,而非量化的工业品,我们真正购买的是什么?

  A:惟一性,你购买的手作物件,实际上能从中得到一个设计师真实的情感和思考,也是一个整体价值和记忆。

  

  作品《Air chair》

  设计师:张雷、Christoph John,、Jovana Zhang“AIR”是对中国传统竹编的特殊阐述,这个概念椅揭示了竹子的重量和强度的极限。其结果呈现了一个轻质的耐用的椅子。

  Q:你这几年一直在做恢复传统的努力,请你给年轻一代设计师一些建议?

  A:设计师最可怕的是弹尽粮绝,年轻设计师需要3至5年时间完成设计技法,他们更需要大量文化体验和生活体验,花时间去熟悉传统材料和工艺,感受它们的生命所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telegeram安卓下载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